查看原文
其他

​2020戏剧: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傅谨

傅谨 中国文艺评论 2022-04-25



2020戏剧: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2期

傅谨




△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演出照


一、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剧场








2020年初,所有人都无法预料,中国戏剧的这一年将会以这样特殊的方式度过。


在1月中旬,上海京剧院还在举办周信芳纪念演出,各地的剧院团都在准备着春节之后这个每年最重要的演出季,然而,1月23日武汉宣布全城交通管制,文化和旅游部(以下简称“文旅部”)于当日即发布《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自1月24日起,全国所有文艺院团和剧场取消了春节期间所有演出。3月份后,随着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文旅部于5月13日发布《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允许演出场所有限开放,但规定了剧场座位数30%的限流措施,并规定有多个剧场的综合性演出场所只能开放一个剧场。8月10日文旅部发布《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第三版),将剧院等演出场所的观众人数限流提高至50%,要求含有多个剧场的综合性演出场所,不同剧场之间错时错峰或者通过不同路径出入场。9月18日,文旅部发布《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第四版),再将剧院等演出场所的观众人数限流提高至75%。值得欣慰的是,由于采取了上述重要措施,戏剧界大致平安地度过了这场危机,至今未发生影响未来戏剧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而且自从开放演出以来,各戏剧院团和剧场内没有发生任何一桩疫情传播事件。但由于境外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国内仍有零星病例,实际上至2020年年底为止,各地的演出仍未完全恢复正常。


全国各地的戏剧活动,从2020年1月24日突然停摆后,其中以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陕西人艺”)的情况最具代表性。在疫情暴发前,陕西人艺2019年的最后一场演出恰好在武汉琴台大剧院上演。随着疫情暴发,在这场演出之后,陕西人艺就熄灭了剧院的灯光,从2020年的1月份到8月12日,每年平均有二百多场演出的陕西人艺直到2020年6月份才有南京的第一场演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作为陕西省级院团中唯一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院团,共有四个院团:秦腔团、青年实验团、眉户碗碗腔团和小梅花秦腔团,四个院团每天都有秦腔演出。但疫情暴发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上半年取消了所有惠民演出、剧院演出和各大赛事演出,共计二百多场。


△ “梅花版”陕西戏曲抗疫情景剧《生命的光芒》(来源:“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微信号)


广东粤剧院2020年接到了将近50场春节演出的订单,疫情暴发后,剧院第一时间取消了所有春节订单,与之相仿的还有广东省佛山粤剧院和深圳市粤剧团等,他们原先已经确定的十多场订单,都不得不取消。四川省川剧院从2016年至2019年的年均演出场次为90场左右,月均演出8场,2020年截至8月份只演了12场,月均1.3场,下降了84%,并且多半是城郊的广场公演。河南省越调剧团的100场下乡演出指标中,仅上半年疫情期间就取消了一半以上。北京市的情况更复杂,北京一直是全国各城市中戏剧演出最集中的城市,由于发生了二次疫情,戏剧创作和演出一直停滞到第三季度才陆续有所恢复。中国评剧院在正常年份下每年保持350场左右的演出,2020年仅春节期间就取消了105场演出。


在2020年5月份之后,各地的剧院陆续开始试营业,但30%的限流措施对戏剧院团和剧场而言都是一种尴尬。尽管对戏剧和电影而言限流措施是一样的,但是戏剧和电影的经营方式不同。电影的成本支出的主体是拍摄过程,影院只承担直接的放映场地支出成本;戏剧是由表演者、包括戏剧部门最重要的优秀演员直接面向观众演出的,不仅需要有前期创作排练的成本支出,演出活动本身就是成本支出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传统的戏剧活动中,几乎所有的成本支出都在演出环节中,因此,当剧场规定了30%的观众限流时,除了仅为完成演出场次指标或纯粹为获得政府的演出场次补贴之外,剧院团对安排演出并不具有多大的积极性。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的现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家国内省级戏剧院团中少有的需要通过演出收益维持运转、因此演出非常活跃的话剧团,从2020年1月份武汉交通管制开始就停止了演出。尽管在剧院演出放开后,他们6月份应邀在南京象征性地恢复了演出,但是面对30%的观众,陕西人艺对持续此类明显收不抵支的演出兴趣索然,在8月10日剧院观众限流提高至50%后,才真正开始勉强恢复演出。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戏剧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甚至每年一度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发布和申报也因疫情中止,各级政府对戏剧创作演出的资助同步削减,这打乱了很多戏剧院团的创作与演出计划,让2020成为近年来少见的戏剧创作“小年”。而戏剧界的从业人员,尤其是基层戏剧院团和民营剧团受疫情的影响更为严重。以福建省海峡闽剧团为例,这家在国内颇具影响、剧目曾参加中国戏剧节展演的优秀民营剧团,不仅完全放弃了每年在总收入中占据相当大比例的春节旺季,全团直到9月份才慢慢开始恢复演出。这就意味着全国各地全部通过演出获得报酬的民营戏剧团体的班主和演员,有超过半年的时间几乎没有任何演出收入。在这段没有演出收入的日子里,这些民营剧团的班主为留住人心,需要尽其所能给演职人员的生活提供各种协助,而平时完全依赖演出获得报酬的演员们,在这样的日子里,其困顿是可以想象的。其实2020年因疫情陷入困境的远不止民营剧团,各地的地市级与县级剧团原本财政补贴的额度就不大,失去了演出收入后,数以千计的基层剧团的演职人员月收入急剧下降,很多地区的剧团演员收入早就已经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线,有些甚至多月停发工资。因此,在疫情面前,戏剧界缺乏抵御突发事件的风险防范能力的短板暴露无遗,也为今后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话剧《热干面之味》演出照

(来源:“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微信号)


当然,戏剧界面对疫情并非完全无所作为,2020年的疫情意外逼出了在线戏剧的活跃景象,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了全国基层戏曲院团优秀剧目在线展演,各戏剧院团也陆续以线上展演的方式,推出新的创作剧目。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话剧《热干面之味》开启了线上+线下同时演出的活动。北京京剧院推出现代京剧《许云峰》线上首演活动,观众用9.9元的票价就可以在“东方大剧院”APP平台观看该剧目,该场直播共卖出线上戏票九千多张。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疫情期间做了秦腔《生命的光芒》和《路遥的世界》两场线上直播演出以及《大秦腔》栏目直播活动,每场演出都有梅花奖演员参与,其中《生命的光芒》在13个直播平台上播出,观看量高达六十多万;《路遥的世界》仅在快手一个直播平台上首播就吸引了1.8万人次观众在线观看,中国评剧院在抖音平台上的免费直播平均每场的观看人次在10万以上。河南豫剧院的表演艺术家李树建和贾文龙在抖音、快手上的直播,吸引了数百万观众,创造了戏曲演员在新媒体上大流量传播的新纪录。虽然这些线上展播多数都是免费的,对戏剧院团的运营和收益并没有明显改善,但是新媒体扩大了戏剧受众,这些通过新媒体开始接触戏剧的受众,未来究竟有多大比例会转化为愿意进入剧场的观众还不得而知,但各种新的传播手段对戏剧发展的可能推动,却是可以预期的。


△话剧《许云峰》演出照

(来源:“北京京剧院”微信号)


面对疫情,戏剧界所有人都没有任何准备,因此只能被动应对,众多同仁们不知所措的心境也在所难免。虽然有各类在线传播的新手段,但毕竟只是无奈之举,正如2020年年底举行的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濮存昕(点击查看相关)就有感而发地对记者说:“线上模式是应急的,戏剧本身是现场艺术,应是当面的、现场的。”更因为线上传播有全新的经营模式,而戏剧院团短时间内很难捕捉并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因此这只是在疫情的黑暗中挣扎着发出的一点光亮,而真正意义上的自救,还要从疫情缓解之后才开始。




二、疫情下的戏剧自救








如前所述,从疫情稍有缓解时起,各地戏剧院团就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自救活动,力图将这一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大致从2020年8月份开始,各地戏剧院团就开始陆续恢复新剧目的排练工作,最具标志性的就是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从8月份开始,这家多年来一直在演出市场上风生水起的文化企业,开始了巡回演出的长征,他们携话剧《白鹿原》,连续五个月,辗转10万公里,完成了在32座城市的演出。


2020年的戏剧创作与演出中,抗疫题材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社区居委会》和李健鸣编剧、易立明导演、北京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出品、中间剧场联合制作的话剧《隔离》,都是聚焦抗击疫情的新作。在这场突发疫情的中心武汉,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创作了话剧《逆行》,将这场改变了无数人生活轨迹的事件搬上舞台。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了大型文献剧场作品《致勇气》,还有更多地方的戏剧院团创作演出了抗疫题材的戏剧作品。


△话剧《逆行》演出照

(来源:“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微信号)


但艺术有时需要一定的距离感,所以,江苏省演艺集团的多版本戏曲作品《眷江城》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话剧《热干面之味》这两部出现在南京和上海的抗疫题材作品,在同类题材中特别值得关注,更具艺术表现力。《眷江城》是近年最活跃的青年戏曲编剧之一罗周的新作,她从疫情期间无数动人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在武汉疫情期间以不同方式参与抗疫的家庭两代人在江城的感情故事,她从一个套曲出发,逐渐将它发展为大型昆剧和京剧作品,在疫情中写出平凡家庭中人们的深情眷恋。倪姗姗编剧、何念导演的话剧《热干面之味》具有荒诞色彩,剧中一对即将离婚的夫妻偶然间被疫情隔离在武汉,他们原本认为相互间的感情已经破裂,却因为疫情被迫又共同生活14天,就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两个人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作品通过这样的特殊情境,表现了人性与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抗疫京剧《眷江城》

(来源:“江苏省演艺集团”微信号)


2020年是中国持续数年的脱贫攻坚决胜年,围绕全社会消除贫困现象的努力,扶贫题材的戏剧作品也是这一年度颇受关注的亮点。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组织创作的歌舞剧《大地颂歌》以湘西的贫困村十八洞村脱贫攻坚的动人事迹为题材,在舞台上真实再现了扶贫工作队和当地民众齐心协力,一举改变贫困面貌的过程,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点击查看相关)。广西戏剧院创作演出的彩调剧《新刘三姐》和广东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创作演出的客家山歌剧《白鹭村》,在同类题材中颇具特点,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新刘三姐》是对20世纪50年代家喻户晓的歌仙刘三姐传说的重新书写,让“刘三姐”这个当年流传甚广的名字有了在当代生活中新的表达,不仅体现出壮族山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并且将其与山乡脱贫致富的努力融为一体。客家山歌剧《白鹭村》是脱贫题材的新收获,该剧没有循从近几年大批量出现的扶贫剧的俗套,它写了一对因贫困而反目的姐妹,把留守乡村的姐姐对妹妹几十年如一日的等待和她带领全村致富的担当,溶化在血液里的姐妹亲情和因她们协同改变乡村面貌的过程,有机地编织在一起,通过她们之间令人信服的情感修复过程,写出了有别于一般脱贫攻坚题材戏剧的新意。在戏剧演出逐渐恢复的日子里,江苏、陕西、广东三省相继举办了艺术节,北京和上海的小剧场戏曲节也如约而至。


▲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片段

(来源:“广西戏剧院”微信号)


江苏的2020紫金文化艺术节于9月30日至10月30日举办,此后还有11月1日至11月30日举办的第三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江苏的紫金文化艺术节中上演并获好评的作品有昆剧《眷江城》、越剧《凤凰台》、话剧《鸽子》、京剧《梅兰芳•蓄须记》等,其中罗周编剧的《眷江城》和两部梅兰芳题材的京昆作品特别引人注目。除了江苏本省的作品外,本届紫金文化艺术节还特别邀请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女拜寿》和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天仙配》。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上有江苏省的10台京剧、昆剧新剧目演出,同时也有上海昆剧团的昆剧《玉簪记》、国家京剧院的京剧《智取威虎山》和湖北省京剧院的京剧《徐九经升官记》等,这使之成为有影响的全国性京昆艺术展示平台。


△昆剧《玉簪记》演出照

(来源:“上海昆剧院”微信号)


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于2020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在宝鸡市举办。在这届艺术节期间,有全省的17台戏曲剧目和9台话剧(儿童剧)参加演出,其中大多数作品都是2019年创作的作品,如话剧《平凡的世界》、秦腔《李白长安行》、秦腔《关西夫子》、话剧《长安第二碗》等,秦腔《陕北往事》在2019年12月31日首演,大约是创作时间离艺术节最近的作品之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关西夫子》是纪检部门的委约作品,由姚金成编剧、张平导演、边肖主演。东汉大儒杨震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名言,该剧从这一凝聚了中国古代清廉官员之操守的名言出发,在构筑故事时浓墨重彩地渲染了杨震“暮夜却金”的史实,具有很强的警世作用。


△秦腔廉政历史剧《关西夫子》演出照

(来源:“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微信号)


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于11月20日至12月6日举办,参加展演的有12部戏曲和三部话剧,另外还有四个小剧场话剧和一个小剧场戏曲作品参加演出,还有三部粤剧作品参加了艺术节期间举办的基层院团特邀展。在本届艺术节上,话剧《深海》和粤剧《红头巾》荣获最后评出的大奖,两部佳作之所以被授予大奖,是因为评委普遍认为这是广东近10年里在戏剧新剧目创作中非常突出的收获。


粤剧《红头巾》是以近代广东佛山三水一带下南洋的女性劳工生活为题材的,她们离井别乡,选择了在各大小建筑工地从事艰苦的搬运工作,并形成一种特殊的群体现象。为纪念这些以头戴红头巾为特征的“三水婆”的贡献,在新加坡的博物馆里专门有她们的塑像,而“红头巾”这个称谓也成为一种在海外吃苦耐劳艰难打拼的精神象征。张曼君导演为这部新作注入了浓郁的诗意,并且通过极具个人风格的舞台样式,传递了对这些经历了苦难却依然保持对生活坚定信念的女性的敬意。


△粤剧《红头巾》(来源:“广东粤剧院”微信号)


2020年11月30日至12月23日,河南在驻马店市举办了第九届黄河戏剧节,有来自河南省内外11个剧种的36台剧目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集中展演。这一别出心裁的戏剧节,展示的是近两年黄河流域戏剧创作的成果,除河南本省创作的豫剧《樊粹庭》等26台剧目外,还有来自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10台剧目参加戏剧节的演出。


2020年10月21日,京剧《一蓑烟雨》为北京第七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拉开了帷幕。在本届艺术节上,京剧《荆轲》和李卓群工作室成立后的首部作品京剧《鉴证》,知名编剧徐棻根据川剧传统戏改编的《桂英与王魁》和此前很少参加小剧场戏曲节演出的蒋文端表演的粤剧《金莲》,都陆续与观众见面。还有根据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改编的同名京剧,这是只由一位演员出演的独角戏;莎剧改编的滇剧《马克白夫人》、中国评剧院首部原创的小剧场戏曲《染》、评剧独角戏《楚云》,都是该届艺术节的展演剧目。


△京剧《一蓑烟雨》演出照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2020年更名为“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成为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等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小剧场戏曲展演活动,“2020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于12月9日至15日在上海长江剧场举办,共有来自京剧、昆剧、越剧、滇剧、绍剧、评剧、婺剧、川剧、高甲戏、黄梅戏等10个剧种的12部作品先后演出,其中评剧《染》、婺剧《无名》、越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川剧《桂英与王魁》等都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好评。当然,我们亦可发现,两地的小剧场戏曲节的剧目有不少重叠,间接地说明国内从事小剧场戏曲创作演出的群体还不够大。2020年度香港也有举办小剧场戏曲节的计划,遗憾的是,因为疫情影响,大陆和台湾的剧团均无法赴港参演,这项活动甫经推出便遭遇不可抗力,只能祈盼这只不过是“万事开头难”,未来的年份里将一帆风顺。




三、2020年的新收获








尽管2020年是戏剧的“小年”,但这一年里仍有一些重要的收获。其中最重要的是连续三年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圆满收官,348个戏曲剧种和木偶、皮影以群体的形式,在昆山的多家剧院集体展现。从2015年开始的全国戏曲剧种剧团调查摸清了戏曲的家底后,文旅部在江苏昆山市政府的支持下,决定用三年时间在舞台上全面展现这所有剧种,其意似是要通过让这些报表上的剧种实际呈现在舞台上的特殊方式,验收剧种调查的结果。实际的效果也正如此,通过这三年的展演我们发现,这所有348个戏曲剧种的现状是有很大差异的,除了120个左右历史积淀较深厚、艺术上较完整的大中剧种之外,如果严格按“剧种”的标准衡量,亦有相当部分剧种的艺术积累并不理想。这次展演为今后对不同戏曲剧种的分类指导提供了切实依据,其意义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


如果要从2020年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论,在戏曲作品中,潮剧《绣虎》和评剧《新亭泪》应是其中的首选。


潮剧《绣虎》是知名剧作家郭启宏(点击查看《中国文艺评论》名家专访)的新作,该剧是对三国时期曹氏兄弟相争的经典故事的重新演绎。近年郭启宏的戏曲创作数量不多,但每部作品都有其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精神追求,《绣虎》也不例外。历史上的文人书写,对曹氏兄弟的叙述几乎一无例外地偏向于天才的曹植,但郭启宏有自己的思考与洞察,他努力写出自己理解的曹氏兄弟的关系。至少在这里,无论是曹植还是曹丕,都是立体和复杂的人,而这段史实也不复是酷爱权力的残暴兄长对潜心文学的纯情小弟的猜忌与迫害。往事已矣,古代人物的内心世界早就已经不可逆知,因此我们很难去讨论这样的书写是否符合历史的真相,然而这样的戏剧表达,无疑更具有张力和内涵。


△新编历史潮剧《绣虎》演出照

(来源:“广东潮剧院”微信号)


郑怀兴的评剧《新亭泪》同样如此。郑怀兴是当代戏曲界首屈一指的编剧,而《新亭泪》原本是他年轻时创作的成名作,他因这部作品获得戏剧界的高度肯定,从此就确定了一生的创作道路。但这部写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作品,实际上只是在创作之初由郑怀兴家乡福建省仙游县鲤声剧团演过,此后将近40年时间里它基本上只活在各类“戏剧剧本选”的纸上。2019年底,该剧被中国评剧院移植搬演,才让我们得以目睹这部剧作的舞台面貌,并重新领略了该剧的凝重与深刻。评剧《新亭泪》以东晋时期的王敦之乱为题材,在历史动荡中表现人性的丰富复杂,尤其是权力欲望下人际关系的异化,而正由于在国破家亡的大悲剧中,人类与生俱来且真实存在的这些弱点被无限放大,提升了作品惊心动魄的力度。


△评剧《新亭泪》演出照(来源:“中国评剧院”微信号)


郭启宏的《绣虎》恰巧与郑怀兴的《新亭泪》先后上演,不止为当下戏剧提供了具有很高艺术性的精品,还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尽管表现中国历史人物的戏剧作品在当下戏剧界并不罕见,但毋庸讳言,大多数以历史人物为主人公的戏剧作品,都在宣传地方历史文化名人的功利目标支配下,不可阻遏地趋向于主人公的“类英模化”方向,这些戏剧人物以越来越扁平化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因而也成为没有生命的木偶。


在2020年的话剧创作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深渊》和广东省话剧院的《深海》比较值得关注。


广东省话剧院创作演出的话剧《深海》,表现的是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科学家黄旭华的动人事迹,他作为核潜艇的总设计师,曾经亲自与潜艇一起参与深潜试验,体现了道德勇气与科学精神的结合。正如知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指出的那样,要“把真名真姓且健在的伟大科学家搬上舞台”并不容易,但该剧“抓住了三个核心要素”,即主人公黄旭华的理想信仰和报国情怀、科学精神和艺术涵养、人性深度与情感厚度,因而成为同类题材戏剧创作中值得效仿的优秀作品。我们当然不能用前述的郭启宏的《绣虎》和郑怀兴的《新亭泪》那样的人物塑造方式去要求这类主题创作,但毫无疑问,戏剧创作的普遍规律对各种主题创作同样是适用的,而故事、人物、情感这三个重要维度,决定了所有戏剧作品的价值和魅力。话剧《深海》之所以能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恰是因为遵循了戏剧的这些基本规律。


△话剧《深海》海报

(来源:“广东省话剧院”微信号)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创作演出的话剧《深渊》,则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与取向。这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后浪新潮演出季”中推出的悬疑剧,由肖诗瑶、倪姗姗编剧,何念导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近年来在演出市场的开拓方面卓有成就,但2020年也因疫情不得不中止演出一百多天。剧场演出部分恢复后,该剧院迅速推出了多部新作品,《深渊》就是他们筹划许久后首部充满悬疑色彩的舞台剧。这部家庭题材的悬疑剧,从一对怪异的母女开始,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在这个普通家庭里被掩藏多年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更暗示着一场新的谋杀。在其中,编导大幅度调用了包括多角度实时摄影在内的诸多舞台手段,十分精准地切中都市青年观众的趣味,堪称当代商业戏剧的代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有精准的定位和明晰的追求,在这个因急功近利而显得日益浮躁的戏剧环境中反倒像是一股清流,令人欣慰。


△话剧《深渊》海报

(来源:“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微信号)




四、戏剧评论进入活跃期








戏剧的创作排练和演出都是群体性的艺术活动,唯理论评论系之于个人的思考与表达,在疫情中仍能持续推进。2020年文艺评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如何推出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成为文艺界的重要话题,而戏剧理论评论领域出现的新景象,恰好是对这一话题的回应。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2020年首次推出学术提名系列活动,“张庚戏曲学术提名”就是在戏曲界建立专业化的理论评论的权威性尝试。2019年度的“张庚戏曲学术提名”首次推出了“张曼君导演艺术”“谢涛晋剧须生表演艺术”“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罗周编剧艺术”和闽剧《生命》(点击查看相关)、评剧《新亭泪》、昆剧《当年梅郞》等七项戏曲创作实践活动,以及理论著作《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做打卷)》,这些获得了戏曲界高度认同的优秀艺术家及其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戏曲艺术的高度。“张庚戏曲学术提名”以当代戏剧界最具影响的前辈理论大师张庚命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邀请戏曲研究领域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综合前一年度的戏曲理论与创作演出情况的数据及相关综述报告,在此基础上由专家委员会成员独立推荐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戏曲新创作品和有突出成就的戏曲艺术家,每年的提名不超过10项。首次提出仅推出七项,体现了这项提名宁缺勿滥的原则。尽管这项活动刚刚开始,整个程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只要坚持客观公正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就有可能切实起到更好地推动戏曲长效发展的作用。


△闽剧《生命》片花


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是戏剧理论评论的要义,优秀的戏剧创作演出应该肯定和鼓励,但是对戏剧创作演出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应该有及时的和尖锐的批评。拙文《广东戏曲的短板在哪里》发表在《广东艺术》2020年第6期,正因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参加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的戏曲剧目的诸多不足,引起了广东戏剧界的强烈反响。而更多针对当前戏剧创作中值得警惕的现象的评论,对营造戏剧理论评论界风清气正的健康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持续多年的扶贫工作自然引起戏剧界的高度关注,但扶贫题材戏剧创作的成果并不尽如人意,中国戏剧家协会于2020年在海口召开的重点题材改稿会上,戏剧评论家们“剖析了近年来扶贫题材戏剧作品的优长与不足,总结了创作中普遍存在的困境与误区”,对一窝蜂般涌现的扶贫题材作品中大量存在的“忙于面的铺展,疏于点的深入”的现象,提出了许多切中时弊的意见和建议。


在诸多发表戏剧评论的媒体中,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主编的《戏剧与影视评论》如一股清风,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该刊创办于2014年,每年出版六期,数年来重视有强烈的现场感的评论,尤其是一直恪守评论的独立性,赢得了戏剧界和评论家们的尊敬。戏剧理论评论总是不免会有各种不同意见的争论与交锋,知名戏剧评论家薛若琳和青年评论家赵建新关于罗周两部历史题材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业界掀起了热议。更重要的是有关戏曲现代化和现代戏曲的学术讨论,由于关系到中国戏剧的思想深度、题材选择和民族立场等相互缠绕的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戏剧界的重点和难点,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曲现代戏创作研究”首席专家李伟教授的直接推动下,它在2020年再次成为戏剧研究领域的热点,并且有了新的进展。假以时日,这一正在日益深化的课题,将会收获更丰富的成果。




五、结语








2020年的戏剧界经历了太多磨难,但戏剧界同仁们不懈努力,在灾难面前表现出很强的韧性。有时磨难是会成为人生财富的,为最大限度地补偿半年多没有演出的损失,从2020年八九月份以来,很多戏剧院团都加大了巡回演出的力度,并且为此挖掘和恢复了不少传统剧目,而各类创作也更多地呈现出接近普通观众的审美趣味的迹象,理论评论推动戏剧健康发展的功能将会更加显著。诚然,新冠肺炎疫情带给戏剧的创伤还不会在短时期内完全修复,但经历这一考验,相信中国戏剧终有一天,将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作者:傅谨,单位: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学研究中心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2期(查看目录)



签发:徐粤春

审核:胡一峰

责编:陶璐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wyplzg@126.com

【年度盘点】

2020新文艺群体:乘势拓展与主动作为/李明泉 白浩 唐浩源

2020书法:生活召唤、多点掘进与文墨相生/叶培贵

2020舞蹈:回归身体与生命的意义/邓佑玲

2020电视剧:勇担文化重任 吹响时代号角/陈友军 苑期娴

【相关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2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重磅|《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刊扩展版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订启事

戏剧创作如何为时代发声?剧作家、戏剧评论家对谈

用生命体验创造角色/濮存昕

2019戏曲:前行在回归本体之路上/傅谨

2019话剧:沉淀与奋起/宋宝珍 尤里

《中国文艺评论》|论当代戏剧的反仪式化倾向/丁罗男

《中国文艺评论》|新中国70年话剧创作观念探析/胡薇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点击联系开白名单)

广东戏曲短板在哪里?——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戏曲剧目观赏心得

“最差的两折”还是“最好的两折”?──就罗周的“问陵”“宴敌”两场戏与薛若琳商榷


新媒体两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

wyplzg



中国文艺评论网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

理论评论文章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